八月的第一天,香港金融圈上演了一出"冰与火之歌"。在《稳定币条例》正式生效的当日,资本市场却出人意料地给这个备受关注的新规泼了一盆冷水。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 概念股集体跳水 市场情绪急转直下翻看当天的股价走势图,简直是一片惨淡。港股市场上,耀才证券跌得最狠,将近20%的跌幅让人心惊肉跳;云锋金融、欧科云链也都跌超15%,就连A股的四方精创也未能幸免。这让我想起前几个月这些股票的疯狂上涨,现在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梦。 说实话,这个结果并不完全出乎意料。早在7月底,香港金管局就释放了明确信号:首批牌照很可能要到2026年初才会发放,而且数量可能只有个位数。这就好比告诉一群饥饿的人要等到后年才能吃饭,而且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分到食物。 监管收紧 市场预期落空记得半年前《条例草案》刚通过时,市场是多么欢欣鼓舞。当时不少机构都在摩拳擦掌,仿佛稳定币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。但现实总是比想象骨感,香港金管局显然更看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。 我特别注意到金管局助理总裁陈景宏的表态,他强调了对反洗钱的高度重视。这让我想起去年BIS那份措辞严厉的报告,直指稳定币在非法活动中的"偏爱"地位。看来香港监管层是铁了心要打一场"反洗钱"的硬仗。 概念炒作遇冷 理性回归不得不说,前几个月稳定币概念股的疯狂涨势确实有些离谱。有些公司明明主营业务和稳定币八竿子打不着,但只要沾上这个概念,股价就能一飞冲天。多点数智就是典型案例,发个公告说要申请牌照,股价就能暴涨近90%。 余伟文局长的两篇"降温"文章来得正是时候。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市场存在"过度概念化"的问题,这让我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场景。说到底,金融创新需要激情,但也需要理性。 牌照争夺战 谁更有胜算?尽管市场遇冷,但牌照的争夺战依然精彩。目前来看,蚂蚁集团、京东、渣打银行等机构都跃跃欲试。我个人比较看好蚂蚁,毕竟他们在跨境支付和区块链技术上都有深厚积累。 不过别忘了香港金管局的"三道门槛":实际应用场景、配套能力、风险管控。这就像是为申请人设置的三重考验,光有热情可不够。正如邹传伟院长所说,香港可能更看重港元稳定币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,而不是单纯的加密资产交易。 这场稳定币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,短期内市场可能会持续低迷。但对于真正有实力的玩家来说,这或许正是潜心布局的好时机。毕竟在金融监管这件事上,慢一点总比乱要好。 |